走向智能 迈向纵深******
作者:叶明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在过去一年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让媒体持续融合发展在参与社会公共治理进程中更加凸显自身价值,在内容、技术、体制机制、行动路线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也继续朝着更加深入、务实的方向迈进。
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实践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可能。一方面,主流媒体全面加强可视化内容生产,借助各类传播渠道和传播契机,在政务信息传播、网络直播带货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比如,以中国长安网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粉丝量破千万,以四川观察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运营、推广模式成功“破圈”。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拓展,持续衍生出交叉融合的新样态,借助内容跨界融合占领新的传播阵地,在旅游、教育、扶贫、卫生、科技等领域寻求跨平台、跨行业、跨体制、跨业态的深度融合,通过次元破壁实现多维突破。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湖北打Call推出的“小朱配琦”公益直播带货,《人民日报》与“丁香园”联手打造“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地图”,这些都成为主流媒体创新融合方式的生动注脚。
另外,新技术在内容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抢眼。其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把AI、5G与全息成像技术相结合,打造了3D版AI主播;今年5月,12家省市主流新媒体联合组建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内容真实性与透明性。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融合”已经成为标记当今时代的符号。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融合之路依然道阻且长。尤其,智能技术参与内容生产的深度、大数据对用户个性化识别服务、媒体实现跨界融合的现实行动路径以及在泛媒介环境下与最广泛人群连接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这些,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考验着媒体人的创新和智慧。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12版)
高水平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纳入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认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做好经济工作的意义十分重要。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增大。这些挑战都要求我们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既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制度供给。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深层次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持续优化国内国际资源要素配置提供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能有效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利于我们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保障。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都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推进。一方面,要充分依托国内大市场和产业链优势形成内循环为主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畅通的外循环系统,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只有打通内外循环的堵点,才能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延伸全球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强化创新链,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水平。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